年初以来,有超50城发布了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公告。10月底,杭州、哈尔滨、银川,以及山东省16地市也开启了该项工作。那么,商品房变保障房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,对房地产市场,对金融,对购房者会产生什么影响呢?
先看条件,各城对于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商品房要求需满足:地理位置要求交通便利,配套设施较为齐全,要独立成栋(幢),可封闭管理,满足金融机构贷款需求,收购成本为划拨土地成本和建安成本加不超过5%的利润,已取得竣工备案手续,法律关系清晰,满足一定车位配比,这些条件几乎成为全国各地市的基本标准,当然在这些条件前面都有三个字:“原则上”,对此大家都懂,原则,是不能轻易改变的。
10月12日,国新办发布会上,财政部提出三项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增量政策,其中之一是支持收购存量房,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,包括用好专项债券来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。10月17日,财新发布会上再次表示,对于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,这项政策由地方自主决策、自愿实施,遵循法治化原则,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,在确保项目融资收益平衡的基础上,地方安排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。
两个发布会确定了一件事,那就是可以用专项债购买存量商品用作保障性住房建设。本质是什么?就是化债,就是不良资产证券化!为什么?这个问题比较复杂,请朋友们耐心看完。
截至2024年9月末,国内M2余额309.48万亿,人民币存款余额300.88万亿,规模和体量都十分庞大。一个是转不动,一个是在趴窝。实际上都是账面数字,都没有流通起来,说这话有些绝对,但大概是这样的。资金是需要流通起来的,不流通怎么带动经济发展?在M2余额中有多少是房地产资产,要让这些不动的房地产资产动起来,要让人民币存款动起来,就必须有一个突破口。
房地产现状不必多说,看房价,看房地产暴雷,看地产债,看恒大,看万达,看绿城,看一众房企就可见一斑了。所以在线配资平台推荐,下场买房,解决的是去库存的问题。再把买来的房子或租或卖出去,解决的是人民币存款转移的问题。两个问题松动了,解决的是经济增长的问题。这些问题解决了,解决的是口碑和信念的问题。你看,一箭多雕,何乐而不为?
以现在的低息的专项债去置换之前高息的地产债,以专项债的长期债去置换房企的短期债,这就是另一种化债,另一种资产证券化。在收购过程中,价格已经定死了,和现在的房价相比打折甚至是打骨折都是在所难免的。对于民营房企来说,是给他们收尸。对于国企来说,是左手倒右手,在倒手过程中抹平了国企的不良资产。
买下存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,就需要解决房屋流通的问题。两种方式,一种是直接出租出去,收租。另一种是以低于市场价但高于收购成本价的方式卖出去。上面说了,收购的成本会很低,即便是加价卖出去一定也极具吸引力。如此,又让一部分银行存款搬家。

房子去库存解决了,打通的是房地产业的上下游消费链条,单是下游的装修装饰、家具家电、强弱电、市政等等这就是不小的规模。
但是就一定没有问题吗?既然是保障性住房,完全可以理解为福利房,在执行过程中就一定会有或大或小的问题。此前,上海就爆出过有人手持400套经适房的事。最终这个福利也不一定能真正流向有需要的人手上。再就是,即便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任何问题,那么也必然会消化增量购房群体,冲击的仍然是新房市场。
最最关键的是,还要看收购的条件,假若符合交通便利,配套齐全,手续完善,有车位配比,那这样的房子开发商还愁卖不出去吗?为什么要低价卖出呢?可能最终还是落到限价上,当房价降到一定程度,不允许开发商降价了。然而仍然卖不出去,如果还想降价销售,只能卖给…,这个大家都懂得。
所以,有时候我就在想,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?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,欢迎留言讨论。#加快消化存量商品房#